“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党的十九大”系列报道之一 创新驱动 迈向中高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仪征化纤立足于满足国家和人民未来需求,紧紧围绕中国石化发展战略布局,依托中国石化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强化创新驱动,不断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存量,适度开拓增量,向中高端聚酯、涤纶纤维和特种纤维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转型,201212月底至20178月,产品差别化率由83.4%提升到96.7%,位居中国石化合成纤维板块首位。2015年以来,高附加值产品比常规产品多增效11亿多元,为加快公司扭亏脱困作出了重要贡献。

“腾笼换鸟”发展特纤产业

  吴光明是原长丝加弹中心职工,50岁,三年前,他转岗到高纤生产中心一装置,经过转岗实习培训,由加弹工转身为高纤纺丝工。20164月,又转岗到高纤二装置,在第二套千吨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项目开车中成为业务能手。

  按照中国石化“提升优势业务,发展高端业务,改善常规业务,退出劣势业务”的结构调整总要求,仪征化纤采取革命性措施,“壮士断腕”,有序关停、退出亏损严重的长丝和加弹业务,先后转岗分流职工1200多人,取得了减亏增效、业务转型的明显成效。

2014329日,长丝加弹生产中心最后一条长丝加弹生产线缓缓停下,装置职工拿着抹布、洗洁精,把设备擦洗得干干净净,用数码相机和手机,与装置合影留念,有的还流下了热泪。

2015518日,昔日寂静的长丝加弹生产中心厂区又热闹起来,仪征化纤第二套千吨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项目在这里土建正式开工。项目开工时,没有举办开工庆典仪式,随着挖掘机扬起有力的臂膀开始抓土作业,一场推进调整产业结构攻坚战在悄悄地打响了。

  仪征化纤第二套千吨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项目,采用中国石化自主开发技术,工程设计生产规模为1000/年,是在国内首套千吨级干法纺丝高纤装置成功建成投产、并经过技术优化和设备性能提升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建设的,项目不征新地,不增新人,进一步推动品种结构的优化调整和降低成本。该项目建设获得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1200万元的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项目建设。20166月,仪征化纤第二套千吨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项目投产,仪征化纤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总产能达到2300吨,成为国内最大供应商。项目投产以来,仪征化纤围绕效益最大化优化排产,持续保持满产满销,产销率蝉联国内第一,实现增产增效,成为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是仪征化纤产品大家族中的“后起之秀”,产能体量虽最小,但产品利润率实现了领跑。

201512月,仪征化纤“千吨级对位芳纶工业化示范装置成套技术开发”被列入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十条龙”攻关项目,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又迈出新步伐。该项目建设获得了国家发改委2016年第一批专项建设基金支持。

“产学研用”融合打造“三品”

  顾连岗是短纤生产中心高级技师,201410月以来,他连续两个月天天扑在生产现场,从熔体输送—纺丝—冷却—卷绕—落桶—集束—牵伸—定型—卷曲,一道道、一个个工序地排查,几十次的工艺调整,几十天的煎熬,针织短纤产品疵点指标仍固执地坚守在高地。

  “用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和努力方向”,面对高端客户的质量提升需求,2014年底,仪征化纤领导下达军令状,公司生产部牵头组建多部门和单位参与、上下道合作的矩阵制攻关团队,经过4个月联合攻关,产品合格率稳定保持在100%,实现了从客户“不满”到客户“首选”,华东地区高端用户均选用。

      仪征化纤围绕“吃市场饭、技术饭、创新饭”,树立大市场、大营销、大科研、大协作的工作理念,深化“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坚持与化工销售华东、华中、江苏分公司的月度协调例会制度,重点研究市场信息、客户需求、产品升级、发展趋势等内容,明确公司科研开发的方向。加强与中国石化直属研究院的密切联系,保持与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定期交流,重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建立与下游织造、染整、面料服装等品牌企业的创新联盟,加快了“三个一代”产品的滚动开发进度。

      湖北省汉川市马口镇,是全国最大的有光缝纫线集散地。 20153月,仪征化纤销售服务部在汉川市马口镇建立服务点,安排技术、物流、销售服务人员驻点,2016年服务点并入化工销售华中分公司马口驻点。仪征化纤通过重点区域市场派人驻点,服务向市场一线延伸,形成了产、销、研、财务、物流、市场“六位一体”的营销服务新模式,基本做到“2小时内客户款到网点、货到客户生产现场”,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2016年,仪征化纤涤纶短纤在汉川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

      仪征化纤原生涤纶中空纤维是聚酯产品家族成员中“后起之秀”,增效领跑,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加大“赛羽绒”、“珍珠棉”、“怡珍绒”等新品开发,通过优化排产,实施生产线柔性化技术改造,增产增销。原生涤纶中空主要用于高档床上用品,早已和罗莱、梦洁、富安娜、梦兰等国内家纺品牌企业强强联合,占据了“中国化纤好被子”的半壁江山。今年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油迪公仔、抱枕被、护腰枕等系列产品填充料均采用了仪征化纤原生涤纶中空。

    仪征化纤高弹性PBT产品有比聚酯更优良的易染性,有比锦纶更优良的弹性恢复性和强度,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运动休闲、薄膜应用、移动电话、弹性纤维等领域,被誉为工程塑料家族中“新宠”。20157月,仪征化纤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了国内首创连续法生产高弹性PBT,更具有质量和成本竞争优势,受到用户青睐。PBT产品已形成六大系列十八个牌号。

    在仪纶纤维市场推广中,公司强化原创纤维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改由过去的“正向一步法”为“逆向全流程”推广,会同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等单位,联合重点纺纱企业、面料企业及服装品牌企业,共同组建了“仪纶纺织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联盟”,从市场消费趋势和服装终端品牌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制定详细的产品开发方案,并组织开展“仪纶产品开发万里行”活动。用仪纶纤维终端产品系列面料、成衣及床品,逆向推广新纤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三级跳”。“逆向全流程”推广,带动了高附加值产品销售。

“倒逼机制”提升高附加值产品

    今年424日,仪征化纤万吨级聚酯研发项目在聚酯生产中心开车一次成功并生产出合格产品,万吨级聚酯研发装置项目投运,形成了从实验室的试验釜、小试装置、中试装置到大规模装置工业化生产的聚酯新产品研发体系,进一步破解了研发新产品到大装置工业化生产的“肠梗阻”,加快了聚酯产品升级换代、推向市场的步伐。

  仪征化纤把提升高附加值产品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一个主攻方向,制定和滚动实施“三个一代”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项目计划进度表,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压力传导机制,强化生产中心创新主体地位,对生产中心试点实施模拟市场化核算,加大考核力度,推进生产中心向生产中心、创新中心、效益中心“三心合一”转型,生产中心定位变,倒逼生产中心从过去主要关注吨产品加工成本、产值耗等技术经济指标向关注创新创效等指标转变。

2014年以来,根据总部化工事业部新的考核办法,仪征化纤将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增效和新产品开发的考核权重大幅提高,同时对高附加值产品的增量定了更高目标,每月考核兑现。绩效考核导向变,进一步倒逼生产中心创新创效。

  “装置是开是停,市场说了算,生产什么品种,要先算效益再干”。按照“算赢再干”要求,各主体生产中心根据市场行情变化,每周测算各个品种的边际贡献、毛利,建立装置(生产线)、品种、负荷、库存与效益相挂钩的动态调整模式,及时调整生产运行负荷和品种结构,多产多销高附加值品种,减产或停产边际贡献低的常规产品。

2016年,仪征化纤对研究院实施模拟市场化核算,将其所有收入与成本费用按市场化原则进行统计和核算,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内在活力,充分发挥了企业研究院创新孵化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仪征化纤不断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及新产品开发奖励管理细则》,实行“基本薪酬+过程激励+成果奖励”的薪酬分配体系,并探索长期激励的办法,进一步激发了产销研人员强化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生动力,推进产品升级换代。科研围绕市场研、生产围绕市场转,增产增销新产品,实施转产920次,产销率达100.2%,实现产销同比双增长,公司产品差别化率、边际贡献和毛利均居中国石化合纤板块首位。

  公司重视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专利的系统策划,形成新产品专利保护群,获得授权数量及发明专利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以来,公司共获得授权专利88件,其中发明专利50件,专利含金量提升。

  今年以来,仪征化纤认真总结PBT生产中心、高纤生产中心、BDO生产中心等“三心合一”试点单位分兵突围、扭亏脱困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公司范围内推行“三心合一”体制机制改革方案,通过科学授权、合理放权,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公司与二级单位的分级管理体制,逐步将现有生产中心转型为一个快速适应市场反应、产供销衔接顺畅、责权利统一的“三心合一”新型中心。

  仪征化纤持续深化管理创新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释放了体制机制改革红利,高附加值产品比例由2014年不到20%提升到目前的35%

劳模创新带动全员“微创新”

  今年82日,仪征化纤BDO生产中心“孔祥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正式挂牌。至此,仪征化纤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已达16个。

  仪征化纤工会围绕公司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型、生产服务型新材料专业公司的愿景目标,紧扣提质增效升级中心,在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同时,以大力培育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为创新孵化器,引领劳模技师成为“创客群”、“大工匠”,引领全员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推进全员“微创新”。

2015年,仪征化纤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全面推动创建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公司发展要求,适合创新工作室运行的管理模式和创建方法,即“四定、五赛、六给”。“四定”即定场所、定人员、定任务、定机制;“五赛”:赛基础建设、赛攻关项目、赛员工培训、赛创新成果、赛一流业绩;“六给”即学习给条件、培训给机会、创新给平台、成果给奖励、贡献给荣誉、进步给晋升。

  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平台把有能力、想干事的职工凝聚到一个团队中,在这个平台中,每一位成员都受到重视。通过这个平台将劳模先进的个人力量加以整合,使得一个人的力量变成一群人的力量,一个人的智慧变成一群人的智慧。能量的倍增,为公司创新工作带来了新的动力。2015年,高纤生产中心成立了杜益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杜益平等劳模先进的示范引领下,高纤生产中心涌现出一批一线职工“创客”,有效地解决了细旦丝生产操作难、扩位难等多个难题。由此,高纤生产中心细旦丝产量扩大了10多倍,提高了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并牢牢占据了国内60%的市场份额,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近几年来,仪征化纤16个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完成科技攻关成果413项,创造经济效益6074.12万元。征集职工合理化建议18177条,采纳10693条,实施5975条。“顾连岗劳模创新工作室”分别被江苏省总工会和扬州市总工会授予“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乔成斌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被中国能源化学工会授予创新工作室,被扬州市授予“名师工作室”,乔成斌本人被扬州市授予“技能大师”和首批“十大扬州工匠”称号。

                                                翟瑞龙

 


信息来源: 
2017-10-26